搜建筑资料网 - 做最好的工程资料下载网站!本站永久网址:www.sojianzhu.com

当前位置: > a > 电气 > > 内容页

简述地铁设备维修资源配置方法

浏览:2019-01-28 17:43

 

::本文论述了设备维修管理的发展的历史,总结了设备维修资源配置的研究内容,并对各个阶段不同的设备维修资源配置方法及其优化内容进行了系统总结与分析。

:设备维修,资源配置,特点

  

  设备的维修管理在国际上经历了事后维修阶段,预防性维修阶段,生产维修阶段,综合维修管理阶段等几个明显的阶段后,形成了现在一般认为的四个维修理论体系[1, 2]:

  ⑴ 后勤工程学,是由美国在20世纪60年代提出的,把设备的整个寿命周期作为研究的内容。核心思想是认为设备的费用不应把购置费用和维修费用分开。

  ⑵ 设备综合工程学,最先是由英国人丹尼斯·巴克提出,英国工商部1974年给设备综合工程学定义为:为了求得经济的寿命周期费用而把适用于有形资产的有关工程技术、管理、财务以及其业务工作加以综合的科学就是设备综合工程学[3]。

  ⑶ 全员生产维护(TPM),是日本在学习英美维修理论并结合自身特色提出来的,它是追求设备和物品管理合理性的实践方法;是以设备综合效率为目标,以设备时间、空间全系统为载体,全体成员参与为基础的设备保养、维修体制。

  ⑷ 以可靠性为中心的维修(RCM),是1978年由美国民航提出的,是按照以最少的资源消耗保持装备固有可靠性和安全性的原则,应用逻辑决断的方法确定装备预防性维修要求的过程或方法。

  我国设备管理工作开始于建国初期,主要是引进前苏联的计划预修体制, 20世纪60年代,我国在前苏联计划预修制的基础上,结合我国自己的国情,初步创造出适合一套适合我国自己的设备管理方法。20世纪70年代以后,我国经济体制发生重大变革,我国在学习、吸收综合工程学、生产维修、后勤工程和日本的全员生产维修等国外的先进的维修管理思想的基础上,对传统的设备维修制度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产生了由广州大学李葆文教授提出的全面规范化生产维修(Total NormalizedProductive Maintenance, TnPM)等设备管理新方式。随着当代先进的状态检测、诊断计划以及计算机智能技术的运用,我国的设备维修管理工作得到了全新、长足的发展,现阶段的维修模式正向着预知维修(PM:PredictiveMaintenance)和前瞻性(事前的)维护方向发展,即主动性维修。

  纵观上述的维修发展历程可以看出维修理论的发展主要基于以下两个方面:①与当时的科学技术水平有关;②与人们对于设备的期望有关,即人们对设备产生效益最大化的追求有关。这两者相辅相成,共同促进了维修管理的发展。

  ⑴维修资源配置的内容

  对维修资源配置内容的研究和分类是维修资源配置的重要组成部分特点,近期的许多学者从不同角度对资源配置的内容进行了许多研究。李建铭[4]从降低维修成本的角度出发将维修资源优化分为维修时间、备件以及人力资源三个方面。周学林

分享到: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