浏览:次 2019-01-28 19:26
一、EMC基础
继水质污染、大气污染、噪声污染之后,电磁污染已被世界公认为第四大污染。电磁环境一旦受到严重污染则会带来一系列经济和社会问题,治理恢复则非常困难。1975年专家曾预言,随着城市人口的迅速增长,汽车、电子、通信、计算机与电气设备大量进入家庭,空间人为电磁能量每年增长7%-14%。25年后环境电磁能量密度最高可增加26倍,50年可增加700倍,21世纪电磁环境恶化已成定局。
二、EMC标准
三、EMC测试场地
混响室在随后的80年代和90年代不断发展,其间出现了各种混响室的理论模型,而美国国家标准局的Dr.Mike及其科研小组的研究工作为混响室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到了90年代,混响室技术己被确立为电磁兼容测试中的一项重要技术。从相关标准的角度来看,混响室在国际上也在被逐步接受,其中国际电工委员会(IEC)方面的CISPR16-1,IEC61000-4-3的新增附录,IEC61000-4-21都有混响室的相关描述。混响室在造价、测量时间、有效模拟复合场等许多方面优势突出。
目前用来判断一个混响室性能的指标有搅拌强比、场均匀度和场的统计特性。
与普通的吸收式暗室不同,电磁混响室结构尺寸的长、宽、高比例和最小尺寸都受到一个重要指标的限制,这个指标就是模数N,模数N越大,空间均匀性与各向一致性越好,无论如何设计,都必须满足模数N值要大于60才能够得到合格的电磁混响室。模数N值和结构的长、宽、高以及测试频率等密切相关,计算公式如下:
公式中l、w、h分别表示电磁混响室的长宽高,c是光速,f是测试点频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