浏览:次 2019-01-26 20:40
本文主要论述影响柱头检测精度的因素和相应改进措施
自1948年施密特发明的第一台回弹仪以来,回弹法广泛应用于建设工程中混凝土强度的检测。汶川地震之后,专家组调研了大量的框架结构房屋震后破坏情况,大多数构件在梁、柱相交处的节点处发生了破坏,从而导致了房屋整体的失稳、倒塌。鉴于以上情况,《回弹法检测混凝土抗压强度技术规程》(DBJ/T 13-71-2015)新增了对竖向构件与水平构件相交节点区检测的规定。影响柱头回弹法准确性因素很多,主要有人员的操作技术水平,仪器的使用状态,构件的表面状态与测区的布置等。以下为主要几个影响因素:
1.人员的操作:操作的人员要经过严格的岗前培训,做到持证上岗。严格按照所检测的混凝土对应的标准要求进行操作,弹击时使回弹仪垂直于所要检测的混凝土构件表面,缓慢施压快速复位,准确读数。回弹仪弹击混凝土面所得的读数会随着回弹仪的弹击杆与混凝土构件表面的夹角增加而减小。
2.仪器的使用状态:所使用的回弹仪要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回弹仪》GB/T9138的规定与《回弹法检测混凝土抗压强度技术规程》(DBJ/T 13-71-2015)的要求。所使用的回弹仪应严格按照地方标准的要求进行检定,检测前应在洛式硬度60±2标准钢砧上进行率定并记录,日常须按标准要求进行保养。当使用不标准的回弹仪进行检测将保证不了所检混凝土构件的强度精度。
3.柱头的状态:梁、柱相交节点处的钢筋布置比较密集,钢筋间距较小,在柱头混凝土浇筑时做不到充分振捣,混凝土骨料分布不均匀,以及柱头浇筑后未留置施工缝和充分的预留高度,上部梁板混凝土在柱头强度未达到1.2mpa以上时便进行浇筑振捣。导致柱头表面浮浆过多,柱头混凝土孔隙分布较多,密实度达不到要求,回弹仪弹击时的能量损失较大,读数小。也导致了柱头表面的碳化深度的加深,使回弹推定值变小。
4.模板工程:第一,柱头模板连接工艺粗糙,周转次数过多,模板表面平整度与光洁度到不到要求,形成疤痕,钢模板则锈蚀损伤,后期模板安装未进行有效处理。第二,脱模剂没有完全覆盖柱头模板,后期柱头混凝土不能有效脱模。第三,浇筑柱头混凝土之前没有进行有效清洁,模板表面附带钢筋绑扎过程中所遗留的废料、残渣。第四,模板过早拆除,现场养护工作不到位。以上四种因素均可导致柱头出现麻面甚至蜂窝。
5.测区的布置:《回弹法检测混凝土抗压强度技术规程》(DBJ/T 13-71-2015)对节点的回弹检测有如下规定:当水平构件宽度比竖向构件边长小时,测区宜优先布置在竖向构件边缘;当水平构件宽度与竖向构件边长基本相当且竖向构件边缘无法布置测区时,可将测区布置在水平构件端部被检节点部位内,测区距水平构件端部的距离不得大于500mm。
在对柱头进行回弹法进行检测时,应充分考虑到柱头与墙柱、梁板的浇筑方式及设计强度等级的不同,灵活的应对构件情况进行布设测区。当柱头与相交构件的浇筑方式不同时,柱头测区宜布置在离节点边缘的新旧混凝土结合线20mm以内,以免不同种类的混凝土交叉检测,以免影响强度换算的准确性。
采用回弹法对柱头进行强度检测时,应各方面综合考虑分析影响回弹强度推定值的因素,采取相应的提高准确度的措施。
1.操作人员:应进行严格的岗前培训,持证上岗。回弹仪使用前进行率定,做好日常保养工作,按标准要求对回弹仪进行检定。保证操作人员与使用仪器均符合检测工作的要求。
2.应对所检柱头构件表面使用砂轮机进行打磨,清除表面浮浆与酥松层,并控制好打磨的深度,宜打磨至粗骨料的表面以上,使回弹仪的弹击面为相对密实的混凝土原浆面。
3.所使用的模板应符合《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204-2015的相关要求,现场人员应对混凝土进行有效的养护,前期养护时间应根据混凝土类别确定相应养护时间,不少于7d为宜。
4.施工方法上:施工单位宜对柱头单独制定混凝土浇筑方案或措施,保证柱头强度、密实度及表面光感。当在竖向构件与水平构件强度不相同的情况下,柱头宜推广使用非泵送型自流平混凝土,它具有高流动性、高抗离析性、高填充性和良好的钢筋间隙通过能力。
5.当采用回弹法对柱头进行检测所得的强度推定値小于构件的设计强度时,或各方对构件强度推定値存在疑问时,经各方商定,可在柱头测区强度换算值最小的对应侧区内进行钻取芯样,进行芯样抗压实验。最后以所得芯样抗压实验值为最终的柱头单构件强度值。所取芯样直径不宜过大,宜选取混凝土配合比设计中粗骨料粒径最大值的2-3倍为宜,芯样的加工与试验应符合相应的技术规程和混凝土试块抗压标准。
在实际工程中,采用回弹法对柱头混凝土的强度进行检测所得的构件推定强度不足一直是检测工作中的常见通病。首先,是现今回弹相关规范、标准的适用范围有限,尚且欠缺其它部分的具体规定与说明。其次,现场操作未严格按照规范要求进行检测。再次,部分施工单位没能做到有针对性的对柱头混凝土浇筑制定相应的施工方案或措施。然后,是上级工程建设安全质量监督管理部门未能把质量监督工作落实到实处。望各方同志引起足够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