浏览:次 2019-01-27 12:49
摘要:随着国民经济的高速发展与城镇人口的集中,建筑火灾所带来的人员与经济损失日趋严重。在建筑结构中,目前钢筋混凝土结构的应用最为普遍。这种结构耐火性好,灾后往往通过检测评估可以修复使用。钢筋混凝土结构火灾中经受高温作用的实验室研究,技术复杂,费用高昂,大大影响了研究的进展,至于大规模的实用(破坏性)研究更是难以做到。而其灾后收 集的技术资料,正是人们难以得到的宝贵实践资料,因而全面收集,建立完整的技术档案,对科学研究、技术评估、灾后修复以及减少灾后重大损失都有极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事故处理 结构防火
1 火灾现场的资料收集
火灾事故一经发现,应尽可能早地进入现场或其周围了解情况。在火灾扑灭之后,更应在现场未经破坏时收集原始资料。
(1)起火时间、原因与灭火方式。建筑物的起火时间与火灾延续时间应予详细记录。火灾发生之后,有一个火势从小到大的发展阶段,再经过灭火或空气、燃料耗尽而火势减弱直至熄灭。要尽可能地找出火源所在位置,查明失火的原因,这对以后避免火灾发生很有意义。不同的受灾对象有不同的灭火方式,要说明灭火使用的手段。
(2)火势蔓延的过程与过火范围。从火源处开始,通过可燃物的燃烧,过火范围逐步扩大。火势常通过门窗、楼梯间、过道、天井等蔓延至其他位置与楼层。火势能否蔓延与通风条件有很大关系。由于建筑物各部分火烧时间不同,受损的程度也还大有差异。
(3)可燃物品统计。特别对工矿企业,可燃物的品种、数量与存放方式各有不同,应分别查明,记录在案。还需说明可燃物在火灾后的燃烧状况,如烧毁多少、残存多少等。
(4)结构损毁程度。钢筋混凝士结构受不同温度不同时间的作用,有多种损坏情况。在各个过火区域要分别调查结构损毁程度,例如结构本体是否完好,外观破坏程度,包括保护层剥落、钢筋外露、裂缝开展以及构件变形等等。
(5)现场材料取证。火灾现场一般都有各种金属与非金属材料,如铜、铁、铝、玻璃等、它们在经受温度作用时会发生不同的物理化学变化,铝与铝合金在600~700℃、黄铜在900~1000℃、铸铁在1100~1200℃会有金属滴产生;玻璃在700℃时软化,而在850℃时熔化,在不同过火区域取证这些典型样品,对火灾的鉴定有很大作用。
(6)混凝土取样。混凝土是组成结构的主要材料,其损毁程度与建筑物修复的关系最大。混 凝土在高温作用下会发生物理变化与化学反应,当温度在300℃以下时,混凝土无变化,随着温度的升高,水泥水化物(主要是硅酸钙与氢氧化钙晶体)将会有显著的变化。可通过扫瞄电子显微镜,拍摄到清晰的照片,再结合X射线衍射分析,能有效地鉴定混凝土受火的损伤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