浏览:次 2019-01-28 08:29
摘要:过去的研究已经总结了建筑中钢管混凝土(CFT)的应用,交互面的粘结应力状态的重要性,同时分析了其组合效应。试验研究表明,收缩对粘结应力非常有害,而收缩的程度是由混凝土的特性、钢管直径以及钢管的内表面的状态而决定的。钢管直径以及d/t值越大,则粘结应力越小,粘结应力与钢与混凝土表面的滑动密切相关。
关键词:钢管混凝土 粘结应力 收缩 交互面
CFT柱的应用日本先于美国,而且多数研究成果来自日本,实践中,交互面性能的需求已经做了分析,对于美国在这方面的不足也有证实报告,但其也评估了一些试验结果,进行了对于CFT粘结应力以及剪力连接的不同层次的研究,其中的实验数据可供我们参考。
美国多数CFT柱为支撑构件,在竖直荷载作用下的轴向应力,要求粘结应力的持续发挥作用,其直径往往超过1000mm,甚至高达3000mm。而且d/t 比率达到了100,有些结构甚至达到200。由于轴向刚度太弱会影响CFT的整体作用,因此常使用高强混凝土。
日本抗震结构中CFT柱的应用更为广泛。不管是圆形管,还是矩形管,都得以推广。圆管直径通常不超过700mm,而d/t 比率小于50。构件的抗剪连接方式见图1,图中防震隔板嵌入钢管中,然后用混凝土进行填充,这种固接形式的连接减轻了粘结应力的负荷。同时还在进行加强粘结能力的创新,如在钢管中设置肋。我国CFT研究开发始于60年代中期,首例应用在北京的地铁工程,并成功地用于"北京站"和"前门站"站台柱的建造,之后环线地铁工程的站台柱全部采用了钢管混凝土结构。70年代以后,逐渐应用于单层和多层工业厂房、高炉和锅炉构架、送变电构架及各种支架结构中,建成的建设工程超过百项,所采用的钢管直径也越来越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