浏览:次 2019-01-27 17:51
摘要:居住区绿地规划,应以生态学原则为基础,力求植物品种多样化,适合的配比,充分发挥植物生态功效,为居中民创造优美舒适的生存空间。
关键词:居住区 绿地规划 生态学原则
乔木郁闭度:稀林(<40%);中等稠密林(60%左右);密林(>80%)
现代园林设计者所推崇的疏林草地乔木郁闭度一般在10%~20%,这种郁密度具有视野开阔、便于活动等特点,是居住区绿地主要结构之一。
2.2 灌木+草花+草坪
夏季无阴影,不便居民活动。一般小面积绿地多采用这种搭配结构。
2.3 常绿树+灌木
突出冬季特点。景观较严肃,色彩单调,一般小面积应用较好。
2.4 乔木+灌木+草花+草坪
此模式最有利于植物群落的稳定性,可最大程度的提高叶面面积和绿量,景观层次丰富,季相变化明显。为居住区主要结构模式。
陈自新在《北京城市园林绿化生态效益的研究》中提出:乔木(株)、灌木(株)、草坪(m2)、绿地(m2)最适合比例不小于1:6:21:29。
2.5 单一草坪
视野开阔,起伏地形,效果更佳。但绿量少,总体生态效益较差。
2.6 结论:以上由乔、灌、草组成的复层结构综合生态效益(如释氧固氮、蒸腾吸收、减尘滞尘、减菌杀菌、减污防风等)为单一草坪的4~5倍,而养护管理投入之比为1:3。
2.7 乡土植物
具有低投入、低成本的特点,应为居住区绿地的基调树种。
干旱地区,草坪的浇灌用水占居民用水的1/3~1/2。耐旱绿地,一般可节水30%~80%,并减少化肥、农药的用量。美国加州某地试验证明,耐旱风景可节约用水54%,节约化肥量61%,节约农药量22%。
2.8 异地植物
有节制地引入异地植物符合生态学观点。
如天津市市树—白腊,原产美国,20世纪30年代引入山东,50年代引入天津,因此树耐盐碱,1984年定为天津市市树。
2.9 山石
堆山叠石是园林绿地常用的手法。目前大量采用传统园林常用的太湖石和黄石。太湖石资源已近枯竭。
3、水环境
地球上有大量的水,但能够供人和浇灌植物的淡水却仅有3%。在淡水资源中,又有75%的水禁闭在南北极,25%存在于地下,只有不过1%为大气水和地表水。
我国人均淡水资源仅占世界平均水平的1/4,被列为世界上13个最贫水的国家。
3.1 雨水收集
不透水层上收集雨水量为Q=65%Fфq (如:绿地率(35%),不透水面积(65%),F为集水面积(公倾),ф为径流系数(0.9),q为每公倾集水量,)
一般每平方米绿地平均用水量为0.002m3/日。
3.2 增加地面透性:
大雨时树叶可将10%~30%的雨水截留;降水量不超过60mm,较密林地地表无径流,有50%~80%以上都渗入林地。
采用透水材料铺装,铺装下面用透水土壤。
3.3 地表水与环境
在居住区规范中,水面也计入绿地面积之中。
一般认为,当水面超过1000M2,水深超过1.5m时,可通过自净能力防止水体腐败、变质。
堤岸坡度宜小于1:4。
岸边成片树林、高大建筑离池岸距离应满足22。度角控制要求。
结合水循环,防腐。
4、生态伦理观和自然美
生态伦理观要求人们对自然保持一种敬意和爱护之心。
自然美并不排斥人工美。
未被文明完全同化的儿童是天生的艺术家。
在美学方面,居住区绿地设计应追求的是让人们更多的感知、发现自然之美,而不是化而不实的人工造景的堆砌。
4.1 植物造景运用孤植、对值、丛植、群植等配置方式。
4.2 要保留或模拟自然地形。
4.3 允许无害的动物存在。
4.4 要感悟大自然的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