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建筑资料网 - 做最好的工程资料下载网站!本站永久网址:www.sojianzhu.com

当前位置: > 建筑施工 > > 内容页

建筑构图的基本要领

浏览:2019-01-24 14:04

 

构图的基本要领

概   论

我们拿到一张max渲染图之后,摆在面前的就是如何安排和处理效果图画面的构图问题了。所谓构图,就是把要表现的素材有机地安排在一张效果图中,使它产生美的感觉。这里包括:建筑主体在画幅中所处的位置,画幅的长宽比例、透视与空间深度的处理、图像清晰与模糊程度的控制、色彩的配置、色调与线条的应用、气氛的渲染等等……。效果图的这种构图过程,并非在产生作品的最后阶段才完成的,而是从max作渲染时就开始了。

    研究构图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表达建筑,使建筑更富艺术感染力。它的基本要求是鲜明、易懂、有表现力。这意味着在考虑画面的构成时,要尽可能注意简化。简化决不是简单化,而是精化,即对各种事物进行最准确、最迅速的分析、判断和取舍,把画幅中不需要的那些因素排除在构图之外;尽量使建筑从周围环境中突出出来;各素材之间的关系要协调、统一,不可互相争夺视线;总之,尽量突出建筑主体。

    效果图画面的构图有一些公认的法则,但这些法则又不是绝对的,不可以生搬硬套。艺术创作在表现方法上是极其灵活的,它没有既定的公式,也不应有僵死的、一成不变的教条,要依靠具体情况,根据建筑物的要求和客户的意图进行灵活处理。构图的好坏,对一幅效果图是至关重要的。

    一幅优秀的效果图作品,要求画面完整、严谨,具有一定的章法。正如一篇好文章,必须主题明确,语言清晰,段落分明,有一定的章法一样。各种素材不是独立存在,而相互之间产生了一种新的关系,为表达一定目的起着不同的作用。
仔细分析一些优秀作品之后,便会发现这样的规律:有主体,它是我们的主要表达对象,有陪体,也就是辅助建筑,它来陪衬我们的主要表达对象;有前景和背景;来烘托主体;另外还有空白部分,它是联系画面上各个对象之间关系的纽带;还有把各个部分有机组织起来时应注意的法则如均衡、多样统一等。以上这些就是画面结构的基本章法。

 

    下面我们具体谈谈它们在画面上的地位和作用:


一、主体提纲挈领
    主体是画面上用以表达内容的主要对象,是画面内容和结构的中心,画面上其他景物的配置都以主体为转移。

    如何安排主体在画面上的位置,我们要参考摄影的一些做法。摄影书刊介绍说,如果把画面分成九宫格的样式,那么中间的四个交叉点上,是安排主体最好的位置;有的说画面对角线的交点到各个角的二分之一处是处理主体最好的位置;这些说法从形式和视觉习惯上总结了一些规律。比如九宫格的各交点上安排主体,有倚角之势,易于对画面的各部分进行顾盼和照应。而且各交点的位置接近于画幅边缘的黄金分割点,容易获得较好的视觉效果。很少有人将主体安排在正中,因为人是用两眼来观看对象的,正中的位置反而是视觉上最薄弱的地区,而且主体在正中,对全局的呼应容易顾此失彼。所以不是特殊要求,一般应避开正中的位置。
    总之,一幅有内容的画面,不能没有主体,画面失去了主体也就失去了内容,主体表现不明确,内容也会含混。


     二、辅助建筑构成情节


画面上由于辅助建筑,视觉语言会准确生动得多。 辅助建筑的安排必须以不削弱主体为原则,不能喧宾夺主。陪体在画面所占面积的多少,色调的安排、线条的走向,都要与主体配合紧密,息息相关,不能游离于主体之外。由于画面经营有轻重主次之分,所以辅助建筑在画面上常常是不完整的,只需留下能够说明问题的那一部分就够了。陪体过全,主体就会削弱。陪体留舍的这种分寸感,对我们的结构能力是一个检验。应做到“增之一分则太长,减之一分则太短”,恰到好处。
   辅助建筑的处理也有直接处理和间接处理之分,辅助建筑不论多或少,全或不全,它是出现在画面上的。另外,还有陪体不直接见诸于画面的情况,比如玻璃能反射看不见的画面之外的建筑物,这些画面与主体构成情节的对象不在画面之中,而是在画面之外,这一对象虽然没有出现在画面之上,却一定会出现在观众的想象之中。这种情况我们就叫辅助建筑的间接表现。


    三、环境渲染洪托

     1.前景:

    前景处在主体前面,靠近摄相机位置,它们的特点是成像大,色调深,大都处于画面的四周边缘。前景可以是树木、花草,也可以是人和物。下面我们具体分析一下前景的安排在表现内容上所起的作用:

    ①一些富有季节和地方特征的花草树木做前景渲染季节气氛和地方色彩;使画面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春天的桃花、迎春花作前景,画面充满春意,用菊花、红叶做前景,秋色洋溢画面;用冰挂、雪枝作前景,北国冬日的景象如在目前。用椰树、芭蕉作前景,富有南国情调;这些前景常常对主题是有力的烘托。

    ②前景用来加强画面的空间感。前景成像大、色调深,与远处的景物形成明显的形体大小对比和色调深浅的对比,以调动人们的视觉去感受画面的空间距离。强调出近大远小的透视感。而且常常利用前景与远景中有同类景物,如同是人或树,由于远近不同,在画面上所占面积相差越大,则调动人们的视觉规律,来想象空间的能力就越强,纵深轴线的感受就越鲜明。

   ③前景还有均衡画面的作用,比如天空无云显得单调时,用下垂的枝叶置于上方。有时画面下方压不住,就用山石、栏杆做前景,因色调深,使画面压住了阵角,达到稳定均衡。

    以上谈的是前景的几种作用,当然,这是为叙述方便起见分开来谈的,事实上,前景的运用往往是同时起其中的几种作用,一箭数雕。适当运用前景可以丰富画面的“词汇”,增加画面的“文采”。但是,前景不可滥用,可有可无时,宁可不用,以求画面的简洁。另外前景的形状、线条结构要尽可能优美,与主体紧密联系和呼应,结成一个整体,帮助表达主题思想。

  2.背景:

    背景,是指在主体的后面用来衬托主体的景物,以强调主体是处在什么环境之中,背景对突出主体形象及丰富主体的内涵都起着重要的作用。法国一位有名大画家的朋友,想送自己的儿子到他那儿学画,朋友谦虚地说:“我的儿子没有什么才能,但可以帮你画画背景。”大画家听了幽默地说:“要是这样,就不是他向我学画,而是我要向他学画,因为我画画到现在,常常最苦恼的就是画不好背景。”由此看出,绘画艺术家对背景重视的程度。
建筑效果图画面的背景选择,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力求简洁;而是要有色调对比。
  ⑴背景的处理力求简洁。
    ⑵背景要力求与主体形成色彩上的对比,使主体具有立体感、空间感和清晰的轮廓线条,加强视觉上的力度。达?芬奇在《绘画论》中表达了这样一个塑造轮廓形状的法则:“你应当把那暗色的体态配置在淡色的背景上,如果体态是淡色的,那就应该把它配置在暗色的背景上。如果体态是有淡有暗的,那就应当把暗色的部分配置在淡色的背景上,而把淡色的部分配置在暗色的背景上。”这里揭示了绘画艺术的一条重要规律,即背景对主体形象的影调对比,是将所要表现的形象奉送于观众眼前的重要手段。所以,我们的口诀是:“暗的主体衬在亮的背景上,亮的主体衬在暗的背景上;亮的或暗的主体衬在中性灰的背景上;主体亮,背景亮,中间要有暗的轮廓线;主体暗,背景暗,中间要有亮的轮廓线。”大家在分析一些照片之后,就会相信这是必须遵守的。因为绘画和摄影都是平面造型艺术,如果没有影调或色调上的对比和间隔,主体形象就会和背景溶成一片,丧失被视觉识别的可能性。所以有人把画面影调色调的对比,比作运载手段,有了它,画面形象才会凸出来,送到观众面前。
    背景的处理是画面结构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只有仔细处理,才能使画面内容精练准确,视觉形象得到完美的表现。

 

四、空白疏通气脉


画面上除了看得见的实体形象之外,还有一些空白部分,它们是由单一色调的背景所组成,形成实体形象之间的空隙。单一色调的背景可以是天空、水面、草原、土地或者其它景物。空白虽然不是实体形象,但在画面上同样是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它是沟通画面上各对象之间的联系,组成它们之间相互关系的纽带。空白在画面上的作用,如同标点符号在文章中的作用一样,能使画面章法清楚、段落分明、气脉通畅,还能帮助作者表达感情色彩。下面具体分析一下画面空白部分的处理及其所起的作用。
 
    画面上留有一定的空白是突出主体的需要。要使主体醒目,具有视觉的冲击力,就要在它的周围留有一定的空白。比如拍摄北海白塔,人们很自然地就将塔安排在明净的天空上,周围不与其它物体重叠,使塔轮廓清晰并具有吸引人们视线的力量。在主体物的周围留有一定空白,可以说是造型艺术的一种规律。因为,人们对物体的欣赏是需要空间的,一件精美的艺术品,如果将它置于一堆杂乱的物体之中,很难欣赏它的美,只有在它周围留有一定的空间,精美的艺术品才会放出它的艺术光芒。欣赏芭蕾舞剧会发现,凡是男女主角的精彩表演段落,群众演员都不在场,整个舞台空间都让位给主角表演。这样,舞姿的每一个细节,手臂的颤动,脚步的轻盈,就会和盘托出,拨动观众的心弦。如果满台都是演员,观众的感受就不会细致了。北京故宫的建筑也体现了这一特点。其空白布局,使建筑条理分明,严谨有序。其主体建筑太和殿周围留有三万平方米的空间,使它的雄伟气势更具有震撼人心的威力。摄影艺术的画面布局也应遵循这一法则,给主体周围留下单一色调的空白来突出主体。

    画面上的空白有助于创造画面的意境。一幅画面如果被实体对象塞得满满的,没有一点空白,就会给人臃肿、压抑的感觉。人们常说“画留三分空,生气随之发”,空白留取得当,会使画面生动活泼,空灵俊秀。画面的空白不是孤立存在的,它总是实处的延伸,所谓空处不空,正是空白处与实处的互相映衬,才形成不同的联想和情调。比如齐白石画虾,几只透明活泼的小虾周围大片空白,没有画水,但人们觉得周围空白处都是水。建筑艺术也很讲究运用空白的布局,来创造某种意境。如北京的天坛,本是封建帝王祭天的场地,向天祈祷丰年,祈祷平安。所以这一建筑回绕这一意图创造了一种神圣的意境。天坛的占地面积比故宫大三倍,但建筑物只占全部面积的二十分之一,长长的通道,直达高高的台墀,一边是苍穹似的蓝色圆顶的祈年殿,一边是祭天的圜丘。那时,城郊再也没有比圜丘更高的建筑物了,周围一片空旷,白玉栏杆的圜丘,一层一层高出于凡尘之上,一层九级,拾级而上时,使人不觉有升腾之感,立在圜丘中央,似与天接,与苍天说话似乎也近了。可以想像,当年皇帝祭天之时,即使再昏庸,此刻也不能不慑于上天的鉴察,要为老百姓祈祷丰年了。古代的庙宇、佛塔,其造型都像升向天国的阶梯一般,映衬在空阔的蓝天之上,其建筑都是讲究意境的。各类艺术总是相通的,我们在经营画面的空白时,应从中吸收营养。

    空白的留取还与对象的运动和光线有关。一般的规律是:正运动着的物体,如行进的人,奔驰的汽车等对象,前面要留有一些空白处,这样,才能使运动中的物体有伸展的余地,观众心理上也觉通畅,加深对物体运动的感受。如果运动着的物体前面顶住了其他的对象或紧挨在画面的边缘,运动就像受到了阻碍,观众看着也不舒服。人的视线也是一种具有运动感的力量,在人物视线的前方多留一些空白处,也是合乎人们欣赏的心理要求的。当然,这是一般的规律,在创作中常有例外。比如,行走的人如果强调其后面飘拂的头巾、衣裙,强调奔驰的汽车、马匹后面腾起的泥土烟尘,这时,后面留下的空间可以比前面多,那是因为条件有所转化。顶住画面边缘的人如果正回头往后看,后面的空白处就有了意义,画面也就不别扭了。总之,要善于灵活地、具有独创性地运用空白。

 
五、整体力求均衡


在把画面的各个部分组成一个完整的整体的过程中,还要审度一下画面是否均衡。因为均衡是人们在长期生活中形成的一种心理要求和形式感觉。画面均衡与否,不仅对整体结构有影响,还与观众的欣赏心理紧密地联系着。现实生活中,一切稳定的物体都有均衡的形式,桌子四条腿是稳定的,如果三条腿则一定将它们形成均衡的鼎足之势才会稳定。盖房子如果下面小上面大,就给人一种不稳定的感觉,挑担子一头重一头轻时,支撑点只有偏向重的一头才会稳定。劳动中人们的姿态虽然变化着、运动着,但在变化中又达到新的均衡,形成劳动的节奏,如锄地必须前腿弓、后腿蹬,这是求得身体均衡以合乎这一劳动特点的姿势……许许多多的生活现象培养了人们要求均衡的心理,并且在人们的审美过程中起作用。

    一幅画面在一般情况下应该是均衡、安定的,使人感到稳定、和谐、完整。但艺术作品的均衡不等于对称和平均。因为对称和平均虽然容易取得均衡的效果,但常常平板、呆滞,不能引起人们的兴趣。而艺术上的均衡应是变化中的均衡,和心理感觉上的均衡。比如有这样一幅照片:下方是一片空白,远处无任何景物,天空连一点云彩也没有。这样,上方就没有吸引人们视线的东西,显得下重上轻不均衡。相反,上方若隐约地显示出一座塔影,虽然面积小,影调浅,但它具有吸引人们视线的力量。因为人们在欣赏画面时,视线能由上至下移动流转。上下有了呼应,画面就能达到均衡。如果没有塔影,而是两只小鸟在飞翔,同样也可起到均衡画面的作用。远方塔影或小鸟的地位,就叫补白的地位。

分享到: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