浏览:次 2019-11-29 22:35
很久以前,农村就开始了打土墙盖房子,并一直沿袭下来,直到八十年代末才逐渐被石木、砖混等新型建筑结构所替带。
如今,只有很少地方还保留着这种土墙瓦房。
当时,盖房子的“黄道吉日”择定后,就要开始打驳岸,随之挖根脚,砌大脚,万丈高楼从地起,农民特别重视大脚工程,水泥灌浆用不起,就利用坚硬的大石头砌大脚,砌平地面后,砌小脚,农民称其为“子脚”,这样土墙就压着“子脚”向上垒。
门槛的“海底石”一落, “院匠”亲自动手,大线照住、墙板垛正,一挂大鞭放过后,打土墙便从这一刻正式开始了。
将两块木板搭在一起,置于将要打成的墙体两侧,构成一个适当宽度的“槽”,填土于槽内,两人手持石夯锤依次夯打-这种建房方式叫“夯土版筑”,明长城都是用这种方法修建的。
一般管它叫打土墙或打板子,如今已很少见了。
两人中有一个为技术较好、又善喊唱号子者。
他打的窝另一个必须紧跟着原窝打下。
拍墙的人要用木拍把墙体拍实,然后用刷子浇上水,再拍。
有句俗话叫“快活不过打墙的,糟业不过喝酒的”。
两人随着节奏喊着号子:“嗨哟星嗨哟 嗨得曼嗨呀!”悠扬委婉,此起彼伏,快活之极!
挖土 上土 挑土的小工越多越好.
整座房子就是这样用竹篓将土一筐一筐地背上去的。
这板打好后取下再接着打下板,如此反复。
吊线。
打墙的杵是半圆锥形的,安上“丁”字形木柄,双手握横杆,提起后借助下落的惯性,再用力下夯。
某些乡村现在也还可以看到土墙瓦房。
不过,有关打土墙,大概也只在很少人的记忆之中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