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建筑资料网 - 做最好的工程资料下载网站!本站永久网址:www.sojianzhu.com

当前位置: > a > 结构 > > 内容页

PHC管桩在多层建筑基础中的应用

浏览:2019-01-28 12:03

 

 

PHC管桩在我国沿海地区应用较多,在内地应用较少,考虑到郑州东区上层土质较松软,下部持力层为细砂层,本工程尝试运用此种桩型。

1、  工程概况:

郑州东区某校教师公寓,为七层砖混结构,带电梯,层高3,无地下室。建筑结构总高度为22m,室内外高差为 0.610m,基底标高-1.90。结构的设计使用年限为 50年。结构的安全等级为二级。砌体施工质量控制等级为B级。

该工程地震设防烈度为七度,场地类别为III类,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值为 0.15g,设计地震分组为第一组,场地特征周期为0.45s。建筑结构抗震设防类别为丙类,抗震设计按7度设计,抗震构造措施按 8度选用。该工程20089月开始施工,现已竣工。

2、  场地土层特征:

该工程场地位于郑州郑东新区龙子湖地区,地貌单元属黄河河漫滩相泛滥冲积平原。场地原为大片鱼塘,后经人工填平,地形平坦。根据钻探、静力触探,结合室内土工试验分析结果,按其成因类型、岩性及工程地质特性将22m深度内的地层划分为7个工程地质单元层和一个工程地质单元亚层。现分述如下:

层号

1

岩性

杂填土

粉土

细砂

粉土

粉质粘土

细砂

细砂

粉质粘土

平均层厚

1.39m

1.97m

1.33m

2.69m

3.02m

2.47m

未揭穿

0.89m

特征

黄色,稍湿,稍密

褐黄色~浅灰色,湿,稍密

灰色-褐黄色,饱和,松散-稍密,轻微液化

灰色,湿,稍密

灰色,软塑

灰色,饱和,稍密-中密

灰黄色,饱和,中密-密实

褐黄色,可塑,为第⑦层细砂层的薄夹层

地下水类型、埋深及变幅:

场地地下水类型为潜水,含水层岩性为粉土及细砂层,其补给来源主要为大气降水,主要消耗于蒸发及迳流排泄。勘察期间潜水地下水位埋深1.2-1.8m左右,年变幅1.0m左右。该场地原为鱼塘或稻田在丰水季节排水不畅,易积水。近3-5年场地最高水位为0.5m

根据本场地水质分析,场地地下水对混凝土无腐蚀性,对钢筋混凝土结构中钢筋无腐蚀性,对钢结构具弱腐蚀性;

场地土冻结深度:郑州市的最大冻结深度小于60cm,一般为20-30cm,基础设计和施工时可不考虑冻土的影响。

场地大部分为已填平鱼塘,鱼塘深约1.5-2.0m,塘底为淤泥粉土,淤填厚度0.3m左右。在未彻底清理前已回填。

场地稳定性和适宜性评价:

根据区域地质资料,近场区不存在深断裂构造,不具备发生6.5级以上强震的构造条件,依据GB50011-20014.1.7条,本工程场地可不考虑发震断裂错动对地面建筑物的影响。

经综合分析,本场地为稳定场地,适宜建筑。

依据室内试验、原位测试等资料,结合邻近场地资料综合确定各层土承载力特征值如下:

层号

1

岩性

粉土

细砂

粉土

粉质粘土

细砂

细砂

粉质粘土

承载力特征值fak(kPa)

85

110

90

85

150

200

150

压缩模量Es(Mpa)

3.5

8.5

4.2

3.2

13.5

17.5

6.2

压缩性评价

3、  基础方案论证:

根据工程实际情况,有以下几种基础方案。

3.1、        天然地基方案:建筑物地上7层,砖混结构,基础埋深按1.5m考虑,假定上部结构荷载每层取15kpa,筏板重25kpa,则基础地面平均压力为130kpa,第②层粉土承载力特征值85kpa,经深度修正后满足不了上部荷载要求。且由于杂填土厚薄不均,个别地方基底标高不能到达持力层,固不采用天然地基。

3.2 桩基方案:结合类似场地情况,一般有以下基础桩基方案,

水泥土搅拌桩复合地基设计参数

层号

桩周土侧阻力特征值(kpa)

9

11

10

8

13

16

桩端未经修正的承载力特征值(kpa)

 

 

 

 

150

200

高压旋喷桩桩基设计参数

层号

桩周土侧阻力特征值(kpa)

17

22

21

20

24

30

桩端未经修正的承载力特征值(kpa)

 

 

 

 

150

200

静压预制桩桩基设计参数:

层号

桩极限侧阻力标准值(kpa)

30

42

40

36

45

57

桩极限端阻力标准值(kpa)

 

 

 

 

2000

3800

3.3、基础方案分析:

根据场地地层结构特点,复合地基或桩基础的入土深度应进入第⑦层中密-密实的细砂为宜,由于场地各建筑物第⑦层细砂出露深度及厚度变化较大,基础桩长应注意按具体建筑物下的地层条件结合上部荷载来确定。

水泥搅拌桩具有施工速度快、成本低等特点,但第⑦层细砂层顶埋深变化较大,水泥土搅拌桩存在着桩长较长,施工困难,难以合理安排施工。高压旋喷桩存在场地污染、大量排浆、桩体有凝固期等不利因素,虽然复合地基通过提高土体强度可减少或降低场地土液化的可能性,但不能消除液化。应与碎石桩相结合,一方面提高地基强度,另一方面可消除液化。但一个场地采用多桩型施工可能会给现场协调、管理带来诸多不便,影响工期,成桩质量不易保证。采用预制静压桩施工质量容易保证,提供的单桩承载力较高,承桩效率高,无噪音、无污染,且可消除液化,但第⑦层细砂出露深度及厚度变化较大,施工过程中可能会遇到因桩长变化较大而带来的麻烦。另外,由于杂填土厚薄不均,个别地方基底标高不能到达持力层,采用水泥搅拌桩或高压旋喷桩宜不能合适处理基础底标高问题。而采用PHC管桩则不受此问题限制。综合考虑,采用PHC管桩,施工质量安全可靠,施工场地环保,施工便捷,基础设计经济合理,最终确定采用PHC管桩。不足之处是场地持力层为砂土层,个别地方沉桩困难,应合理安排施工,采取有效措施,保证有效桩长满足设计要求。如可采用预钻孔技术,先行钻出1/3桩孔,1/3有效桩长,再按设计桩径进行施工,保证有效桩长。亦可采取其他有效工艺措施,来合理安排施工。

 3.4、单桩承载力分析:

JGJ94-20085.3.5条, ;

考虑到场地变化较大,以C09楼为例,计算单桩极限承载力为:

3.14x0.3x(30x1.97+42x1.33+40x2.69+36x3.02+45x2.47+57x1.2)+3.14x0.15x0.15x3800

=481.2+268.47=749.67KN;按上述计算,单桩承载力特征值为375KN

考虑到临近场地静压管桩资料,采用 300管桩,有效桩长L=12m时,实测其单桩承载力特征值为650-700KN,采用PC-A400,有效桩长L=9.5m时,其单桩承载力特征值达800KN;综上所述,虽然理论计算其单桩承载力偏低,但类似场地工程经验也可作为参考,最终决定以试桩结果来证实。

最终,整项工程试桩及最终工程桩均满足单桩承载力特征值为650KN;满足设计要求。

4、设计施工注意问题:

4.1 本工程采用预应力高强混凝土管桩(PHC),直径均为300mm,单桩竖向承载力特征值为650kN,桩端持力层为第⑦层细砂层,桩端进入持力层大于1.2mPHC的编号为PHC-AB300(70)-L,具体配筋和有关连接构造详03SG409

工程桩施工前,应先做试桩,待低应变及静载荷试验达到设计要求后,方可进行工程桩施工。

4.2、施工注意事项:

a) 接桩位置不得位于③ ④层土层中。

b) 应适当控制压桩速度,以减小地基土的隆起与挤压。

c) 对复压的要求:停桩前应进行复压,复压次数应根据现场情况而定,不应小于二次,桩基终压完成后,应定时进行桩顶标高观测,发现上浮桩,再进行一到二次复压。

4.3、桩基检测按<<建筑基桩检测技术规范>>(JGJ106-2003)规定执行,本工程应采用堆载法进行单桩承载力检测,并进行桩身完整性检测。

工程桩施工完毕后,本项目二十多栋多层桩基经抗压静载检测,试验仪器为JCQ-503A静力荷载测试仪及配套装置,单桩竖向抗压极限承载力统计值为1300KN;单桩竖向抗压承载力特征值为650KN,最大沉降量为30mm

低应变检测试验仪器为中国建研院地基所生产的C6BETC基桩分析系统,试验捶击装置为力棒。分析方法采用时域、频域等方法综合分析。桩身平均波速取4200m/s。最终检测所有基桩完整性的分类为I类。均满足设计要求。

4.4、桩基设计如下:桩为单排桩布置,有效桩长13左右,桩间距为1.2左右,布置于基础承台梁下部,承台梁尺寸为450x550;单桩锚入承台梁50                                        

5、结语:

通过该工程的设计实践,可以看到,基础设计施工前的方案对比很重要,我们要综合安全经济适用等各种因素,合理确定基础桩基方案。

针对PHC高强度预应力混凝土管桩,首先,施工优越性明显;PHC桩身采用工厂制造,质量安全可靠,施工安全简单,静压式施工无噪音干扰,施工现场洁净环保,无大量泥浆沉渣等,一般桩基检测小应变桩身质量均为优良;其次,在多层建筑中,由于其单桩承载力高,桩径小,设计适当时可以单排布置于基础承台梁下,基础部分仅有承台梁结构,施工便捷,明显降低基础工程造价;

不足之处是高强度预应力混凝土管桩按规范计算单桩承载力偏小,需要结合现场进行试桩来确定;相信随着工程经验的积累,结合试桩Qs曲线等综合分析对比,基桩设计的地质参数在原设计取值的基础上还可以进一步提高,逐步做出适当修正。

具体施工中,由于常常遇到砂层,会出现沉桩困难、桩长过短等问题,需要我们不断摸索施工经验,提高技术水平,采用技术措施来满足设计要求,如适当采用预钻孔技术等。

相信在工程技术人员的努力下,一定会更好的促进高强度预应力管桩的应用和发展。

分享到: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