浏览:次 2019-01-19 11:21
3 技术准备与部署3.1 逆作法施工的设计特点 逆作法施工需要设计与施工的紧密结合。根据目前的工程实践, 逆作法施工适用于: ( 1) 坑面积大、深度深, 周围环境复杂, 对变形要求较严格; ( 2) 结构形式尽可能为框架结构, 并尽可能地减少剪力墙部位的逆作施工; (3) 地下室层高较高, 柱网较规则且柱距较大, 如采用全逆作法施工, 则首层层高也应较高( 以便出土机械、车辆作业施工) ; ( 4) 从顶板往下各层楼板的标高、梁高应尽可能统一、规则, 有可能的话可设计成无梁楼盖, 以减少同层挖土中的标高差; ( 5) 柱下布有工程桩, 且尽可能布置“一柱一桩”型竖向临时立柱, 以减少坑内立柱数量, 当桩的设计承载力较大时,可设计成大口径桩以提高单桩承载力, 柱截面尺寸应偏大,尽可能采用“宽柱窄梁”; ( 6) 结构顶板上应布置有重载区域, 以便重型施工机械及车辆停放、行走。3.2 本工程设计状况 由于本工程地下结构存在 3 家设计单位 ( 主体设计、围护设计及人防设计) 平行分包设计, 且过程中缺乏必要的协调和结合; 而且原先的主体设计在方案阶段直至施工图阶段, 全部按顺作考虑, 根本没有考虑到逆作法的设计特点。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 ( 1) 地下室层高偏低, 挖土净空高度较小; ( 2) 柱网不够规则, 且柱距偏小, 围护设计在布置临时立柱时, 抽掉了一部分柱而没有布置临时立柱, 使结构柱网在地下结构施工工况下与正常使用工况下不同, 要求对结构梁、板根据施工工况进行复算; ( 3) 板、中楼板标高太多, 且梁高不一; ( 4) 大多数柱下无桩, 只能采用“一柱二桩”“、一柱三桩”型, 使基坑内立柱大量增多, 桩间托梁使结构梁、柱节点变得更为复杂, 且柱截面尺寸普遍偏小, 而梁受层高限制做得较宽, 成为“窄柱宽梁”型; ( 5) 原主体设计单位对取土口周边梁、顶板重载区域等设计需与围护设计单位、施工单位结合并优化。3.3 技术准备与部署 根据本工程半逆作法施工的具体情况, 我们在施工前作了下述技术准备与部署: ( 1) 据现场车辆行走条件及出土、施工等需要, 确定重载区域和楼面荷载, 提交设计单位进行验算; ( 2) 对取土口周边梁按围护结构圈梁要求进行验算和优化; ( 3) 对梁板水平传力体系进行验算和优化, 特别是楼板标高变化处, 防止梁、立柱在水平力传递过程中受扭或受剪破坏; ( 4) 由于本工程立柱较多, 对立柱布置进行优化, 使之尽可能方便土方开挖; ( 5) 对“一柱一桩”型结构柱截面作优化, 使临时立柱在合理偏差下能包含于柱中; ( 6) 对原“一柱二桩”、“一柱三桩”立柱间的托梁设计进行优化, 使框架节点尽可能地简单化; ( 7) 由于本工程施工工况与正常使用工况的结构柱网存在差异, 故需对施工工况下的结构梁、板进行全面验算; ( 8) 对梁、柱节点的钢筋布置, 进行深化、翻样。 ( 9) 在全面理解围护设计半逆作法施工设计意图的基础上, 对本工程围护及地下结构施工顺序作全面部署, 见图2。
4 立柱垂直度控制 立柱垂直度的偏差控制, 是逆作法施工的技术难点之一。根据当前的工程实践, 控制立柱垂直度偏差的有效方法就是利用特制的定位纠偏架。定位纠偏架采用高强膨胀螺栓固定于硬地坪上, 利用测量仪器可将架体的中心与桩位中心重合; 利用架体下端螺栓可将立柱位置( 包括中心位置与平面转动) 准确固定; 利用架体上部的千斤顶校正立柱垂直度( 图 3) 。
5 基坑降水 本工程基坑降水采用真空深井降水。由于本工程场地土砂层深厚, 含水率高, 土的渗透系数大, 所以降水条件优越,但是降水效果的好坏将直接影响到土方开挖的顺利进行, 以至直接影响到基坑安全。也就是说, 成功地进行基坑降水, 能大大改善砂性土的物理力学性能, 使之有利于挖土施工; 反之则对挖土施工带来极大的困难, 甚至还会引发流砂、管涌等现象, 危及基坑安全。6 土方开挖 土方开挖是逆作法施工的又一技术难点。由于逆作法土方开挖采用暗挖法施工, 所以挖土净空高度、立柱布置等因素对土方顺利开挖起到很大的影响; 深基坑土方开挖对围护结构及环境影响理论的研究和实践, 特别是“时空效应”理论的建立, 为深基坑土方开挖施工提供了概念性设计。 本工程土方开挖总体上依据地下结构施工的顺序及设计工况要求, 分三层开挖施工。在每层挖土作业中, 遵循“盆式”开挖的概念, 进行分区、分段开挖, 即首先保留基坑四周一定宽度的土坡以增强围护结构的被动土压力, 对基坑中央先行开挖至设计标高; 然后再分段开挖基坑四周的留置土坡, 减少围护结构( 地下连续墙) 无支撑下的暴露时间。混凝土垫层随挖随浇, 并尽可能地形成对通, 减少坑底土的暴露时间, 防止土体回弹。 第三层挖土( 最下层) 由于深度较深, 对围护结构和环境影响较大, 而主楼、裙楼底板厚度不一, 基底不在同一标高上, 所以混凝土垫层难以起到支撑作用, 故对第三层挖土、底板结构施工作分段处理, 即先开挖基坑中间段( 裙楼区域) ,并浇筑裙楼底板后, 再开挖基坑两侧主楼区域。在每段挖土作业中, 遵循“盆式”开挖法。7 信息化施工及应急预案 深基坑施工中, 对基坑及环境监测是保障工程安全性的必要前提, 同时也为信息化施工提供必要数据; 利用基坑监测的第一手数据, 指导施工的具体组织, 控制施工速率的变化, 判定目前施工所处的状态。任何施工计划和方案都不是一成不变的, 而是通过监测信息的反馈而进行不断地修正与变化。 应急预案是我们根据以往的工程实践经验, 对可能发生危害性情况下的组织分工、物资准备和应对措施等作出的计划与部署, 如果危害性情况一旦发生, 可立即启动应急预案, 使工程施工始终处于可控制状态。应急预案的编制应通过设计单位及其他相关单位的审核与批准。8 半逆作法结构施工8.1 梁、柱节点钢筋施工 半逆作法结构施工的难点在于梁、柱节点的钢筋施工。一般而言, 梁、柱节点是钢筋比较密集的区域, 在逆作法施工中, 在梁、柱节点区域还需布置柱子混凝土的浇捣管、振捣管及注浆管, 同时部分梁、柱节点还布置有临时立柱, 这样使钢筋的布置变得尤为困难。逆作法施工需要我们对梁、柱节点进行细致、周密的策划, 合理布置纵向钢筋及浇捣管、振捣管和注浆管, 合理确定箍筋样式。8.2 模板施工 逆作法施工中, 模板工程施工基本上与顺作法施工没有差别, 关键在于平台排架形式、高度等的确定, 这涉及到每层挖土的深度, 及设计工况计算。在满足设计工况计算的前提下, 合理确定每层挖土的深度及平台排架的高度。排架形式、高度等关系到合理利用施工人工、施工周转材料和施工质量。由于受设计工况计算的限制, 一般逆作法施工的平台排架较低, 在排架方案的确定过程中, 应考虑到拆模的方便。8.3 混凝土施工 逆作法施工中, 墙、柱等竖向结构构件的混凝土浇筑是施工质量控制的重点。由于墙、柱等竖向结构构件的混凝土浇筑是通过在结构中预埋的铁管进行, 而铁管直径较小, 一般浇筑速度较慢, 要求在混凝土浇筑过程中, 应加强监控, 振捣密实。同时为了防止混凝土收缩, 使墙、柱顶部新、老混凝土交接处出现细缝, 我们从混凝土初凝到终凝的全过程中,进行注浆补液, 使墙、柱顶部浆液饱满。9 结语 通过本工程的施工实践, 我们体会到逆作法施工的关键在于“细与精”。 “细”就是细致。逆作法施工要求我们在施工技术上做到工作细致, 这表现在设计工况的理解、施工前的技术准备与部署、施工顺序的安排、梁柱节点的设计等等。 “精”就是精度。逆作法施工的难点就在于对施工精度的要求比较高, 有些甚至是远远高于国家施工验收规范。这是逆作法施工的真正难点。围绕施工精度的要求, 我们必须采取一系列的技术措施来保证。技术措施的策划与应用需要我们长期的工程探索、实践与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