浏览:次 2019-01-19 14:00
3.3 地层透水性特征(1) 渗透系数和透水性关系 潜水、微承压水含水层含水介质颗粒较细,水力坡度小,地下水径流十分缓慢。部分地层的渗透系数及透水性统计如表2所示。(2) 地层透水性分析 勘察范围内的地层由粘性土、粉土和粉细砂等组成,其中第Ⅰ陆相层(Q43al)、第Ⅰ海相层(Q42m)和第Ⅱ陆相层(Q41al)主要由粘性土和粉土组成,局部夹淤泥质土,渗透系数均小于1m/d,一般为弱透水层。第Ⅱ陆相层(Q41al)中的粉质粘土和粘土的渗透系数约0 01m/d,为弱—微透水层,可划分为相对隔水层。第Ⅲ陆相层(Q3eal)主要由粘性土、粉土和粉细砂组成,粘性土、粉土的渗透系数均小于1m/d,为弱透水层,粉细砂的渗透系数大于1m/d,为中等透水层。(3)浅层地下水的水文地质特征潜水:人工填土层为①1杂填土、①2素填土,土体结构松散,含水量丰富,土层渗透系数大。第Ⅰ陆相层以③1粉质粘土为主,土体渗透性能差,土层渗透系数小。第Ⅰ海相层主要含水层为④2、④9粉土。④1及④8粉质粘土中夹有大量粉土透镜体,储水量较大,但出水量较小,垂直、水平方向渗透系数差异较大。微承压水:在天然状态下,赋存于第Ⅱ陆相层(Q41、Q41al)、第Ⅲ陆相层(Q3eal)和第Ⅳ陆相层(Q3cal)粉土、粉细砂中的地下水具微承压性质,但不宜被称为典型的承压水。因为典型的承压水应该有稳定的水源补给,并应有稳定的不透水顶底板,而作为相对隔水层的第Ⅱ陆相层(Q41al)粉质粘土和粘土中有夹层,个别地方还有“天窗”。特别是第Ⅲ陆相层(Q3eal)中的粉细砂并非稳定分布,规模小,呈透镜体状,故自身无稳定的补给来源,而是由上下渗透性小的粉质粘土、粉土渗透补给。 赋存于第Ⅱ陆相层和第Ⅲ陆相层粉土、粉细砂中的微承压水属于第1层微承压水,分布在地表以下16~28m,接受上部潜水补给的同时又排泄给下部第2层微承压水。该层水对地铁工程影响最大。 赋存于第Ⅳ陆相层及以下的粉土、粉细砂中的微承压水属于第2层微承压水,分布在地表30m以下,接受上部第1层承压水补给的同时又排泄给下部的深层承压水。由于埋深较大,该层水对地铁工程影响相对较小。(4) 潜水和微承压水的关系 由于上部潜水补给下部微承压水,承压水层之间又相互补给,所以浅层承压水各含水层存在明显的水力联系,又具有明显的垂向不均匀性。浅层地下水是统一含水体,只是由于局部地段地层透水性分布的差异性,对地铁结构物的施工影响程度也不同。(5) 粉质粘土和粉土透水性的分析 粉质粘土的塑性指数(Ip)一般为12~14,砂性较大,不是绝对的隔水层,具备一定的透水性,所以各含水层上下之间存在地下水补给关系。粉土的塑性指数(Ip)一般为8~10,粘粒含量一般为9%~15%,砂性较大、粘粒含量亦较大,其透水性也是相对的。
3.4 地下水温度 天津地区地下水的温度,埋深在5m范围内随气温变化,5m以下随深度略有递增,一般为14~16℃。3.5 地下水的腐蚀性评价 地下水对混凝土结构的腐蚀性类型一般为硫酸盐型;潜水一般对混凝土结构不具腐蚀性或具有弱腐蚀性,微承压水对混凝土结构一般具有弱或中等腐蚀性,个别区段具有强腐蚀性;潜水及微承压水对混凝土一般具有弱或中等腐蚀性。4水文地质勘察方面的几点经验4.1微承压水稳定水位的确定 为更加准确测定地下水(尤其微承压水的承压水头)水位,应采用较有效的水位观测方法。钻进距含水丰富地层(第Ⅱ、Ⅲ和Ⅳ陆相层相对含水层)约1~1 5m之前(不穿透下部含水层,孔底在上部相对隔水层中),下套管至钻进深度;将套管砸进下部相对含水层;用小直径钻具将套管中的相对隔水层穿透。由于套管打入下部相对隔水层,套管与周围地层密贴较好,可起到有效隔离上部潜水的作用。4.2 临河地段的钻探 根据工程特点布置水上钻探,勘探孔一般布置在工程边线外10m左右,勘探孔间距为20~30m;加强抽水和承压水水位观测工作;必要时布置大口径群井水文地质试验,采用稳定流、非稳定流抽水试验确定水文地质参数,确定地下水与地表水的水力联系。4.3 确定水位分层 在水文地质勘察之前,应首先掌握地层的分布情况,进而分析各含水层的分布位置、含水情况和相互补给关系,从而合理布置水文勘探试验工作。要分层确定水位深度,分层抽水试验,分层确定水文参数;分层取水样进行水分析。5地下水对地铁工程影响的分析评价5.1 明挖法施工的车站工程 (1)第I海相层粉土、粉砂层和淤泥质土。由于土体松散软弱,且粉质粘土多含粉土夹层,在潜水的作用下,易造成基坑的涌泥(土)、涌水,影响基坑的稳定性,设计和施工中应注意。 (2)第Ⅱ、Ⅲ陆相层中的粉土、粉细砂层。一般分布在地下16~28m,含有微承压水,对基坑的影响最大。围护结构的设计和施工中应考虑对该层微承压水的封堵,以减少基坑坑底的突水和隆起。(3)第Ⅳ陆相层以下的粉土、粉细砂层。一般分布在地下30m以下,含有微承压水,由于上部相对不透水层的阻隔,对基坑的影响相对不大。围护结构的设计和施工不需采用针对性的防护措施,以加强基坑的坑内降水、坑外减压、坑外回灌和地表监测措施为宜。 (4)采取降水减压设计时要严格控制抽水井施工质量,避免抽微承压水时与上部潜水的连通,同时要严格控制“降压不降水,出水不出砂”的原则,避免引起对既有建筑物的沉降破坏,要从降水、减压、回灌和沉降观测均衡等方面采取措施,制定可行方案,并从施工方面加以严格控制。 (5)采用地下连续墙或钻孔灌注桩进行基坑支护时,应注意墙间或桩间咬合,避免潜蚀或漏水现象。5.2 盾构法施工的区间隧道(1)密闭型盾构最小覆盖层厚度宜大于8m。(2)设计时应充分考虑隧道施工中内外水头差的作用。在动水压力的作用下,细颗粒土容易流失,引起土体结构破坏、强度降低,围岩地层形成管道,从而引起地表沉陷和建筑物破坏。(3)在隧道洞身分布有淤泥质土和粉土,灵敏度较高,在地下水的作用下易产生流动,在设计和施工中应注意。(4)在隧道通过含有微承压水的砂类土地层时,设计施工要考虑涌水、涌砂的可能性,避免引起开挖面失稳和地表塌陷。(5)在地铁穿过既有建筑时,要严格控制盾构进土量,并加强地表沉降监测。参考文献[1] 夏明耀,曾进伦.地下工程设计施工手册.北京:中国建筑出版社,1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