浏览:次 2019-01-19 14:04
梁体混凝土设计强度等级为C60,设计弹模3.75×104MPa,预应力钢筋采用7φ5、强度等级为1860MPa低松弛钢绞线,有9×7φ5、12×7φ5、15×7φ5三种钢绞线束。出段线梁端部有横向预应力,为12×7φ5钢绞线束。支座采用GDZ系列盆式橡胶支座。为调整梁体曲线线形,梁与梁之间设1m现浇段过渡。2施工工艺及关键技术2.1工艺流程支架 设计、基础处理→支架搭设、预铺底模→支架预压、测量变形→支座板安装,底模轴线、标高调整→梁体钢筋绑扎,内模、波纹管、预埋件安装固定→安装端模(含锚垫板)、穿钢绞线、隐蔽工程检查→吊装翼板、腹板模型及支撑体系、精调及加固、灌筑前梁体模型尺寸检查→灌筑梁体混凝土(监测线形)→梁体覆盖养生、梁体混凝土测温→松侧模、拆端模、早期施加预应力→梁体预施应力、梁体线形监控→压浆封锚→落支架、拆除底模、梁体几何尺寸检查。2.2大跨度、高强度、稳定性好的支架体系 在位于交通枢纽和跨越立交的情况下,确保交通部门要求的交通畅通,留够汽车、行人通道,结合地面承载力,研究设计了大跨度倒T梁的支架搭设方案。特别是跨长江二桥北引桥的DTL-4梁支架,引桥桥面交通不能中断;汽车荷载引起引桥梁体振动,桥面上不宜设支墩,在中央隔离带设支墩。从地面转盘中央浇筑钢筋混凝土墩,这样缩短了支架跨度,预压结果变形很小。2.3高精度模板结构及支撑体系 20m、22m标准梁在制梁场制造,有一套完整的模型及加固体系。模板的强度、刚度非常大,模板两侧有液压系统来保证侧模的支撑及线形,底部有型钢制成的台座,混凝土灌筑有强力振捣。如将这套系统搬到高空支架上是无法实现的。轨道梁的关键是如何保证梁体强度、刚度及腹板两侧的尺寸和平整度。因此模板的制造精度要高于梁体施工精度。
如图2,为了便于调整拼装后的模板线形,以及模板的周转使用,模板和支撑体系分开设计加工。腹板侧模采用钢模,其余模板采用木模。翼板顶面不设置模板,人工抹平。 钢模分段长度3m,每块重量小于750kg。面板采用δ6钢板;竖肋、横带采用型钢;凹槽采用δ3钢板压制成型。为保证梁体各部位结构尺寸相对误差±1.5mm,模板凹槽、倒棱与面板用螺栓连接,并设置竖向调节螺栓孔,可调范围分别为30mm、20mm。模板均按照梁体线形加工成型。模板采用螺栓连接,连接处设置3个定位销钉。 为了线形整齐,腹板中间凹槽部位改焊接为冷压,并用螺栓与肋相连,减少了焊接变形。
2.4高强度等级高性能混凝土的配制与施工2.4.1C60混凝土配合比设计a)原材料选择。水泥采用52.5普通硅酸盐水泥; 砂采用中粗砂,细度模数不小于2.4,含泥量不大于3%;碎石粒径为5mm~20mm,其中5mm~15mm占65%以上,强度不低于120MPa。b)混凝土配合比。每立方米用料:水泥450kg;细骨料760kg;粗骨料1050kg;外加剂6.3kg;磨细矿渣粉75kg。2.4.2 高性能C60混凝土施工a)混凝土灌筑。采用汽车泵泵送,灌筑按照水平分层,斜向分段的方式进行,分层厚度不大于30cm。灌筑顺序:梁体中部未安装内模部位先灌筑翼板,后灌筑腹板;待混凝土返至翼板顶面时进行混凝土振捣;梁端实体段直接在腹板顶面灌筑。b)混凝土振捣。采用φ50、φ30插入式振捣器和捣固铲。混凝土灌筑后根据当时气温(一般2h~4h)进行梁顶面抹面、拉毛。c)混凝土养生。夏季混凝土初凝后,立即覆盖麻袋片并洒水养护,保持湿润;冬季先用塑料膜覆盖再用毡片覆盖外层,再以塑料膜包裹保温。2.5高精度混凝土梁控制测量方法2.5.1高空搭设支架现浇倒T梁 其精度除了靠支架、模板保证外,控制测量自始至终贯穿整个过程。从支架预压,底模铺设,钢筋绑扎,端模、侧模及支撑系统安装,混凝土灌筑,梁体预施应力等各工序,把影响梁体线形和尺寸精度的误差控制在设计要求的范围之内。2.5.2侧模测量保证现浇梁空间几何体的精度,关键是腹板的几何尺寸。要针对梁长、线形、预施应力和混凝土徐变等因素对各种尺寸、线形制定修正方案。在端模、侧模安装加固初调后,专测组利用全站仪、水准仪及钢尺进行精调。精调第一循环后对模板及支撑再进行一次加固,再精调一个循环。2.5.3混凝土灌筑、张拉过程中的跟踪测量 混凝土灌筑前在两支点及1/4L、1/2L、3/4L处对模板及支架左右侧设平面和高程监控观测点,灌筑过程中监控上述各点的变化并记录。如发现问题立即停止灌筑进行处理。拆模后立即对梁长、宽度、高度、垂直度进行测量,在梁顶以3m为一个断面测量轴线及标高。测量结果显示,由于支架及模板支撑设计合理,加固措施得当,梁体外形与灌筑前量测尺寸变化很小。 在张拉过程中为防止梁体轴线在张拉力作用下加剧侧向变形,我们采取左右侧按50%σk、70%σk、100%σk张拉力逐级张拉并监控每级张拉力下轴线变化,在拆除支架前后及张拉15d后进行测量,结果表明梁体轴线及腹板表面呈圆顺曲线。2.6科学合理的张拉工艺2.6.1孔道摩阻测试 预施应力前对孔道摩阻进行测试,检查孔道偏离设计位置及锚垫板安装偏差情况,根据测试结果决定张拉力是否调整。测试采用二元线形回归法。2.6.2早期施加预应力 该5跨梁灌筑后张拉4束,初拉值为设计控制值的30%,张拉后梁体继续养生。2.6.3预施应力 当梁体混凝土达到设计强度且弹模达到其强度对应值、龄期不少于14d后对梁体施加预应力。 张拉过程中对梁体轴线跟踪检测,通过对张拉过程的严格控制,梁体轴线最大侧向位移为2.2mm,跨中起拱最大为14.8mm,满足设计中“在活载和恒载作用下梁体走行面呈一直线”的要求。张拉合格后对管道及时压浆、封锚,再施工1m现浇段。3综合测试和试验 为了验证倒T梁的设计、确保施工质量、保证施工顺利和线路开通运营后满足设计要求的目的,并为今后类似结构的设计与施工提供可靠的试验数据和经验,对DTL-3、DTL-4进行了良好竖向刚度、足够的抗裂安全储备;实测梁体变形、应力与理论计算结果的高度一致,说明梁体的制造精度、施工质量满足设计和运营的要求。4结束语 5跨倒T梁梁体施工于2002年4月12日正式开始,2003年5月30日竣工,通过检测,梁体结构几何尺寸、预施应力前后线形控制、混凝土密实度和保护层均满足设计要求,所施工的成品线形圆顺、观感好,施工质量达到了重庆轻轨验收标准。 采用大跨度现浇PC轨道梁跨越城市复杂地段,避免了钢梁造价昂贵,运营后维修费用较高,噪声大的问题,从而节约大量投资及运营后的维修费用。 该项技术已于2004年7月23日通过山西省科学技术厅鉴定,该项成果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