浏览:次 2019-01-19 13:22
立柱使用材料说明:柱杆采用L80×80×8×9800,横杆采用L80×80×8×480,每500为一组,上下法兰采用16板,护座、肋筋采用10钢板,材质均为Q235。 技术要求:柱杆与横杆间满焊,焊缝高10mm,柱杆与上下法兰间满焊,焊缝高10mm。2.2 行走梁的设计(见图2)
使用材料:工字钢采用40B型号,上盖板采用16mm钢板,腹板、斜板、筋板采用6mm钢板。 技术要求:1)上盖板与腹板内侧间焊接为间断焊,焊角高6mm,焊长50mm,间隔100mm,外侧为满焊,焊角高6mm。2)上盖板与筋板间为满焊,焊角高10mm。3)腹板与筋板间为间接焊,焊角高10mm,焊长100mm,间隔50mm,与斜板间焊接为满焊,焊缝余高2mm。4)工字钢与筋板及间焊接为满焊,焊缝余高2mm。2.3横担设计(见图3) 使用材料说明:主担采用40B槽钢,上下法兰、筋板采用16钢板,材质均为Q235。技术要求:1)两主横担槽钢间焊接为间断焊,焊角高10mm,焊长50mm,间隔100mm。2)外侧法兰、连接板与主横担间为满焊,焊角高15mm。3)槽钢外侧与筋板间为满焊,焊角高10mm。3 关于竖井提升架理论计算3.1 设计指标3.1.1 刚度条件:容许挠度见GB3811 85起重机械设计规范ymax≤[1/750]。
3.1.2 强度条件:容许强度见BJ17 88钢结构设计规范σ≤[σ]=215N/mm2=2194kg/cm2。3.2 主梁设计3.2.1 主梁截面(见图4) 由:yx=∑yiAi/∑Ai=(y1×A1+2y2×A2+y3×A3)/(A1+2A2+A3) =(79.2×54.4+2×65.9×15+20×94.1)/(54.4+2×15+94.1)=45.756cm。 得:y1=79.2-45.756=33.444cm, y2=65.9-45.756=20.144cm, y3=20-45.756=-25.756cm。 由:∑I=∑Ii+∑yi2Ai。 得:∑I=I1+2I2+I3+y12×54.4+2y22×15+y32×94.1=159817cm4。 由:Wx=I/ymax。 得:Wx=159817/45.756=3493。 主梁受力图(以下由主梁最大受力点分析见图5)
3.2.2 刚度校核 由:y′max=pl/48EI=0.65。 考虑主梁动载系数为1.1,则ymax=y′max×1.1=0.72。 结论:ymax<l/750=1.27。3.2.3强度校核 由:σ=M/Wx=(pl/4)/Wx=(12000×950/4)/3493=816kg/cm2。 结论:σ<[σ]=2194。3.3 横担设计3.3.1 横担截面(以下由横担最大受力点分析见图6)
由:yx=20cm,∑I=∑Ii+∑yi2Ai。 得:∑I=2I+2y2×A=2I+2y2×83=103600cm4。 由:Wx=I/ymax。 得:Wx=103600/20=5180。3.3.2横担受力图(见图7)
由:y′max=(pal2/24EI)(3-4a2)=0.82, 考虑横担动载系数为1.1,则ymax=y′max×1.1=0.9。 结论:ymax<l/750=0.91。3.3.3 强度校核 由:σ=M/Wx=pa/Wx=(14165×230)/5180=629kg/cm2。 结论:σ<[σ]=2194。3.4立柱设计 立柱截面见图8。
立柱选用角铁的组合结构,高度9.8m,承受载荷P。P=横担承受的载荷/2+提升架自重/6=19110kg, 立柱简化为一端固定,一端自由,故μ=2。 假设角铁规格为:L80×80×8,Ii=22.18cm4,A=10.16cm2, I=4Ii+4∑yi2×Ai=4×22.18+4×10.16×22.392=20463.3cm4,i2=I/4A,i=22.44cm,λ=μL/i=87.35<100。 所以不能采用欧拉公式,如用直线公式:a=304,b=1.12,σs=235,λ2=(a-σs)/b=61.6(λ2<λ<λ1),是中等柔度压杆。σcr=a-bλ=304-87.35×1.12=206.2MPa,Pcr=Aσcr=837.87kN,n=Pcr/P=4.4。立柱满足稳定条件。4 实用性分析1)立柱的设计,在总结了以往采用的钢管等形式以后,根据实用性、安全性及经济比较,选用了角钢焊接的形式。 2)经过改进设计后保证了行走梁的挠度要求,同时能够解决物料提升特种设备规范的上拱度要求,使电动小车的平稳运行安全可靠。其次改善了提升机的整体平稳性,大大减轻了提升启动和卸载时产生的整体晃动。 3)横担采用双钢形式,有效提高了提升架的整体稳定性,控制了挠度变化过大的问题,制作安装简单方便。5 结语 对于起重提升水平运输系统由于使用方式、作业要求、环境制约各因素不同,综合考虑运输安装、安全可靠、经济合理、技术可行多方面条件,还有许多方案值得探讨。参考文献: